公募基金:长钱入市,如何做好“积极股东”?

吸引读者段落: 你是否想过,你手中的每一份基金份额,都蕴含着改变上市公司命运的力量?随着“长钱”入市政策的深入推进,公募基金作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正日益影响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格局。它们不再只是沉默的资金提供者,而是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用“投票权”守护着投资者的利益,推动着上市公司走向更透明、更规范的未来。本文将深入探讨公募基金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你揭秘这股力量背后的故事,以及它如何影响着你的投资!从指数基金的崛起,到机构投资者“用手投票”的实践,再到“积极股东”的内外兼修之路,我们一起探寻公募基金如何更好地代表基金份额持有人行使权利,最终为投资者创造更大的价值!这不仅仅是一篇关于金融的解读,更是关于责任、担当和未来发展的思考。 准备好深入了解这个充满活力和挑战的领域了吗?让我们一起开启这段精彩的旅程!

指数基金崛起:话语权的悄然增强

近年来,伴随着政府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公募基金规模持续膨胀,其在A股市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指数基金的快速发展,它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资本市场的权力版图。

数据显示,被动型投资,特别是ETF和指数型基金的规模已呈现井喷之势,其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话语权”也随之水涨船高。2024年第三季度,被动指数型基金持有A股市值首次超越主动权益类基金,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指数基金已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这一趋势并非偶然。指数基金以其低成本、分散风险的特性吸引了大量投资者,其规模的扩张也直接导致其持股比例的提升。根据华创证券的研报,截至2024年上半年,被动基金持有比例超过10%的个股已达81只,而A股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中至少包含一只ETF基金的公司数量更是高达1294家!华创证券预测,未来这一数字还将大幅增长,2025年指数基金持股比例达到10%及以上的公司数量有望突破120家,持股比例在5%到10%(不含)之间的公司则有望突破400家。

这种趋势与国际经验相符。在美国市场,贝莱德(BlackRock)、先锋领航(Vanguard)和道富(State Street)这三大指数基金巨头,堪称上市公司治理的“隐形巨手”。数据显示,40%的美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是这三家机构之一,标普500指数公司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80%以上!这充分说明,高持股比例赋予机构投资者强大的影响力,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公司治理,推动公司改进,最终提升公司价值。

机构投资者“用手投票”:谨慎中的觉醒

虽然指数基金的“话语权”增强,但国内机构投资者在参与公司治理方面仍处于发展阶段。近期,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易方达基金和紫顶联合发布的调研报告(2024)揭示了这一现状。

报告显示,国内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呈现三大特点:人员分工细化、内部制度完善和投票态度谨慎。

人员分工细化: 部分机构已设立专门的ESG研究团队,负责公司治理相关的投票研究和公司沟通等工作。这表明机构投资者正日益重视专业化和制度化建设。

内部制度完善: 部分机构已制定公司层面的投票政策和沟通政策,为尽责管理提供统一指引。然而,大部分内资机构尚未公开这些内部文件,透明度仍需提升。这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行业自律,推动信息公开,增强市场透明度。

投票态度谨慎: 国内机构投资者在投出反对票方面较为谨慎,反对率相对较低。然而,当中小股东利益严重受损时,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勇敢地投出反对票,这反映出机构投资者责任意识的增强。

值得一提的是,中小股东参与股东大会的积极性也在提升,特别是临时股东大会的参与率增长更快,这表明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意识的觉醒。同时,机构投资者主导的中小股东表达反对意见也越来越活跃,尤其在控股股东需要回避表决的情况下,中小股东的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增加了议案被否决的可能性。2024年上半年,被否决的议案数量较前两年同期有明显增加,议案内容主要包括规则修订、签订金融服务协议、对外担保以及董事会差额选举等。

做“积极股东”:内外兼修的必经之路

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积极股东”,公募基金需要内外兼修。

内部建设: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的尽责管理体系需要内部组织架构、人员、流程以及信息系统的支持,更需要专业的ESG研究团队,以及清晰透明的投票原则和沟通机制。

外部支持: 完善的监管制度是关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代理投票规则要求基金公司向监管部门汇报并公开披露投票原则和结果。英国的尽责管理准则模式也值得借鉴,目前全球已有20多个国家或地区效仿。

苹果公司2025年度股东大会上发生的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股东们否决了四项提案,而贝莱德和先锋领航这两大机构股东很可能投了反对票。这表明,机构投资者已开始积极运用投票权,影响公司决策。

中国市场的实践与展望

中国也在积极完善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制度环境。2012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了《基金管理公司代表基金对外行使投票表决权工作指引》。2024年9月,中央金融办和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完善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配套机制。证监会主席吴清也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这些政策和举措为公募基金更好地履行“积极股东”的职责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公募基金作为“受人民之托,为人民理财”的机构,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是其受托责任的体现,也是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

常见问题解答(FAQ)

Q1: 指数基金的快速发展对A股市场有何影响?

A1: 指数基金的快速发展提升了机构投资者的“话语权”,推动了上市公司治理的改进,并促进了市场效率的提升。但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挑战,例如,需要更严格的监管来防止潜在的风险。

Q2: 国内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面临哪些挑战?

A2: 国内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面临着信息不对称、投票机制不完善、监管机制有待完善以及自身专业能力不足等挑战。

Q3: 如何提升公募基金参与公司治理的有效性?

A3: 提升公募基金参与公司治理的有效性需要内外兼修,包括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信息透明度以及完善监管制度等方面。

Q4: ESG投资理念在公司治理中扮演什么角色?

A4: ESG投资理念强调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促使机构投资者更加关注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并将ESG因素纳入投资决策和公司治理参与中。

Q5: 中小投资者如何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

A5: 中小投资者可以通过积极参与股东大会、关注公司信息披露、选择有良好公司治理记录的基金经理以及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等方式来更好地保护自身的权益。

Q6: 未来公募基金在公司治理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A6: 未来公募基金将在公司治理中扮演更加积极和重要的角色,成为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治理水平、促进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力量。

结论

公募基金的崛起,以及其在公司治理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是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要实现“长钱长投”,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制度环境,支持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这不仅需要公募基金自身加强内部建设,提升专业能力,更需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完善相关制度,确保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权益,促进资本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最终实现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