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债券市场的高质量开放成果举世瞩目,尤其在吸引全球投资者参与境内债券市场投融资方面表现优异。在当下复杂的全球环境中,中国市场以其庞大规模和经济发展的独特潜力,以及独立、稳健的货币政策,使得人民币债券成为了分散投资风险、获得相对稳健收益的关键选项。

  行至年末,官方数据显示,境外机构已连续3个月、合计增持约3100亿元人民币债券,交易层面则连续10个月净买入,2023年以来外资累计净买入人民币债券规模超1.3万亿元。同时,外资参与境内债市融资领域“突飞猛进”,年内熊猫债发行量超过1500亿元,较上年全年增加约81.56%。

  业内人士对新华财经表示,我国债券市场作为世界第二大市场,近年来对外开放的“引进来”效应显著,托管规模、机构数量和交易数据均实现稳健增长。随着利率环境的转换以及中国开放政策的持续推进,外资参与境内债市进入“深水区”,长期来看跨境投融资将保持活力。

  积极入市——连续三个月增持外资持仓形成“趋势性变化”

  ——截至2023年11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3.49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6%,相比10月末的3.24万亿元增持约2500亿元,这是境外机构自9月以来,连续第三个月增持人民币债券,累计增持规模约3100亿元。

f5a495ae19ff42298ffcad7da86e3fa3.png

  ——从券种看,11月境外机构的主要托管券种是国债,托管量为21956亿元,占比约为63.0%;其次是政策性金融债,托管量为7637亿元,约为占比22.1%;除此之外,同业存单托管量为3772亿元,中期票据托管量为372亿元。

9503081580a640cab264f7d8367c1679.png

  ——截至2023年11月末,境外机构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债券总量3.02万亿元。分渠道来看,“全球通”渠道托管量为2.39万亿元,“债券通”渠道托管量为6286亿元,“全球通”渠道托管占比为79.18%。分券种来看,境外机构主要持有国债2.20万亿元,占比72.72%;持有政策性银行债7637亿元,占比25.29%。

e0dc1f83d28c4003a858402e0bf33fac.png

  ——11月份,新增8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截至11月末,共有1115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其中542家通过直接投资渠道入市,819家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246家同时通过两个渠道入市。

  ——“债券通”在11月境外机构投资者新增7家,分别为大道资本(香港)有限公司、Barings Japan Limited、国信证券(香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NEWTON INVESTMENT MANAGEMENT LIMITED、丰晟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溢胜证券亚洲有限公司、中国银行(澳门)股份有限公司。

  在美联储及全球主要央行紧缩周期接近尾声,而我国货币政策一直坚持“以我为主”的稳健道路,境内债券市场是外资相对稳定的投资渠道。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新华财经表示,“监管层不断倾听国际投资者声音、完善国内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预计未来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将继续推进,国际债券投资者也将增加对境内人民币债券的配置。”

  展望后续,明明指出,“人民币债券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投资选择,有助于分散化投资。今年以来,债券市场的预期发生切换,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交易机会。长期来看,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和海外央行控制通胀的力度有所放缓,国际资金预计将延续净流入的特征。”

  弘收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毅表示,国际投资者的参与情况会受到利率、汇率等因素影响,长期来看,国家持续的改革开放和法制化建设将吸引更多境外资金参与中国债券市场。

  交投活跃——连续十个月净买入外资对品种扩容呼声高

  ——11月,境外机构投资者共达成现券交易16573亿元,其中买入债券10106亿元,卖出债券6468亿元,当月净买入达3638亿元,为年内最高,月度日均交易量约为753亿元。至此,境外机构已连续10个月净买入我国债券,2023年以来累计净买入量超1.3万亿元。

  ——11月,境外机构在中央结算公司交易结算总量为1.58万亿元。其中,“全球通”渠道现券交易结算量为5017亿元,回购交易结算量为2801亿元,共计7818亿元;“债券通”渠道现券交易结算量为8018亿元。

bddbba51a9ca4a328599dcbdf221502d.png

  ——11月,“债券通”北向通交易量为9856亿元人民币,交易笔数为7773笔,月度日均交易量为448亿元人民币。国债及政策性金融债交易量最大,分别占月交易量的48%和35%。

e6a4b513b3764fc68696163699f6eaac.png

  中金公司研究部固定收益研究负责人、董事总经理陈健恒对新华财经表示:“境外机构参与的意愿和热情不断走高,未来跨境资金的双向流动也会变得更为常见,尤其是以交易行为驱动为代表的对冲基金等机构的加入,会进一步提升中国债券市场流动性,境外机构的参与度加深也会利好境内债券市场。”

  彭博大中华区总裁汪大海对新华财经透露称,“基于和投资者的沟通,我们总结了较为重要的机遇:首先,信用债市场对于外资而言还有待进一步了解和开发。目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中国债券头寸主要集中在利率债,信用债持有规模相对较小,该领域投资者面临很多挑战,包括信用评级与国际接轨、信用风险以及市场流动性等。其次,投资者非常期待能使用更多衍生品工具,更好地管理风险。”

  “随着披露性、流动性等方面的提升,会有更多的外资关注中国境内信用债、甚至高收益信用债的机会。那么,境内高收益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将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多机会来探索加码投资境内债券市场。”景顺董事总经理、亚太区固定收益主管黄嘉诚也对新华财经表示。

  融资“井喷”——熊猫债彰显成本优势年内发行量突破1500亿元关口

  2023年,不仅是投资端的明显回暖,外资在深度参与境内债市融资方面表现更加优异。目前,对于银行间债券市场而言,以熊猫债发行人为代表的跨境融资端和以境外机构投资者为代表的跨境投资端均已成为整体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有力推动了债券市场开放及人民币国际化向纵深发展。

  ——截至12月19日,年内共有1544.5亿元、94只熊猫债发行,其中包括45亿元金融债、114.5亿元公司债、618亿元中期票据、557亿元短期融资券和210亿元国际机构债。

3f22c307b35c473ebba5ff9e41d6c616.png

  ——另据交易商协会此前数据,2023年1-8月,熊猫债发行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彼时已达到1010亿元,同比增长55%。数据还显示,1-8月,交易商协会熊猫债注册金额为2820亿元,达到上年同期的3.5倍,新引入优质境外发行人11家,占全部发行人家数的16%。发行人聚焦实体领域,区域和行业分布多元。熊猫债募集资金用于境内占比78%,长期限品种占比超过一半,有力支持了我国实体经济发展。

  ——9月,交易商协会发布《关于开展境外机构债券定价配售机制优化试点有关工作的通知》,就熊猫债定价配售机制做了四方面的优化试点,旨在顺应熊猫债发行人和投资人诉求,通过对符合条件的境外发行人开展定价配售机制优化,在促进熊猫债价格发现、丰富投资人数量和类型、提升二级流动性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10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23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中曾指出,将提升人民币融资货币功能。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境外贷款等融资类业务。支持更多境外央行、国际开发机构、跨国企业集团等优质发行主体在境内发行“熊猫债”,支持政策性金融机构等更多主体在境外发行人民币计价证券。

  从融资成本环境转变的角度来看,截至12月19日,据中央结算公司数据,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10年期上行1BP至2.62%,而据美国财政部数据,截至当地时间12月18日,10年期美债收益率报3.95%,至此,中美利差为133BPs。

  对于今年以来熊猫债供给的大幅增量,德意志银行中国债务资本市场主管方中睿(Samuel Fischer)对新华财经解释称,“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政策支持以及友好的利率环境。随着境内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境外机构在境内外投资的需求持续增长;同时,境内债市融资成本持续下降,熊猫债平均发行利率保持稳定,具备有利定价优势的熊猫债在境外主体中的认可度不断提升。”

  以德银业务为例,方中睿介绍称,2023年前11个月,德银中国已累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为客户完成28笔、总承销规模逾250亿元的境内债券发行,其中5笔为熊猫债券项目。自2020年展业以来,德银中国连续位列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年度债券承销规模排行榜外资机构类首位。

  方中睿还表示:“在稳定的融资环境和成本优势的吸引下,通过熊猫债券参与中国债务资本市场的境外投资者和发行人不断增多,数量提升的同时,海外投资者及发行人的构成也越来越多样化。德意志银行持续看好人民币融资的发展前景与潜力,未来将全力支持国际发行人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及融资需求。”

  展望未来,明明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和共建“一带一路”等因素将从供需双端为熊猫债提供发展机遇。需求方面,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序推进或带动境外机构对于人民币资产的投资意愿提升;而供给端,熊猫债券以其独有的跨境优势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有利于充分吸引各地主权及超主权多边机构、优质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发行人,便利其在境内市场的融资需求。